基因编辑时代:餐桌成战场,食物变武器

来源: 直言了博客     发布时间:2018-10-06     阅读:3973 次
食物主权按:近日,美国白宫发布了新的生物国防规划,再次阐明其继续强化以基因改造技术(包括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武器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国防建设政策。新政策的五大目标表明:一方面,比转基因风险更大、危害更隐蔽的基因编辑技术取代转基因技术登上舞台;另一方面,食品和药品(农业和药业)既是基因技术武器进攻的目标,基改食品药品又是用于生物武器恐怖袭击或发动生物战争的有效武器;此外,看似强力支持基改作物的美国政府其实对基改作物的监控相当严格,甚至几乎将其视为一种生物事故,新的生物国防规划将通过现有的遍布全国和深入到每个社区的防疫系统和高校等系统,争取把强化版的生物国防措施落实到全国各地的每个家庭人口及其所在的土地。

图片来源:央视网

本月18日,美国白宫发布了《国家生物国防战略》公告,再次阐明继续强化以基因改造技术(包括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武器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国防建设政策。为此,成立了白宫内阁级别的生物国防指导委员会(Bio-defense Steering Committee),并在美国全国强化生物国防实施机制(包括具体设施、人员、资金和工作日程等等)。
 
与白宫前任的“布萨特”[1]生物国防规划比较,这次特朗普当局发布的新政策有些明显不同。譬如:
 
“布萨特”规划强调联邦官方作业,由国防部牵头和相关部门协同。而这次新政策则强调全国各地的官方机构、科研、企业、教育、社区和非官方组织等所有行业或领域的专家和民众都积极参与;为此,生物国防指导委员会由卫生部部长牵头和相关部门协同,实行军民联防和联邦地方协调协作的整体性系统作业。就此特点,特朗普当局把这次颁布的生物国防新政策概括为“斯洛特”整体【作者注:斯洛特,SLTT的谐音,为state, local, territorial, and tribal entities的缩写】
 
按美国多年多次的惯例看,这意味着一些军用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编辑技术)将转为民用商用,一些保密技术将解密公开。
 
“布萨特”规划强调提出了“技术中性”和“科技双重性”问题;这次“斯洛特”整体政策把该问题具体化,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方案。
 
所谓“技术中性”(tech-neutrality),说的是国家管理必须遵循宪法规定的公民机会平等的原则、不能偏向某个群体或偏向某个阶层。用大白话说,那就是:在科技领域,所有公民都有权过问、知情、选择、参与、发言等等。由此,美国国家资助科研项目成功与否的判断尺度,不是看发表论文或发明专利及其收入多少,而是看获得资助者在所有资助申请者中的比例、尤其是看竞争者获得资助的比例。
 
所谓“双重性”(dual-use),说的是某科技及其研究、开发和应用都具有积极效益和危害风险两个方面,国家管理和国家决策不能只看效益而不看危害风险;说明危害风险及应对措施、比说效益如何好来得更重要。就此,前任白宫提出了某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终止及其事后跟踪监管的整个过程的严格管理政策,打破了过去“只看产品、不问过程”的做法。
 
以“技术中性”和“双重性”为基本依据,白宫新公文“斯洛特”整体政策把具体措施方案 

归纳为五个战略目标,分别是:

目标一:生物国防机构实行基于风险的信息报告和决策

作者注:

“布萨特”规划强调“基于科学”的信息报告和决策,那来自孟山都公司;“基于风险”的信息报告和决策,主要来自杜邦公司。这个变化反映了美国和全球的基因技术(包括基改农业)的格局和主角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技术角度说,这个变化说明了以孟山都转基因技术作物为主角的基改农业全面失败,其替代者,即以杜邦基因编辑技术作物为主角的基改农业登台。
 
转基因和基因编辑都属于基改(GMO)技术,但彼此不同,譬如:
 
转基因技术:DNA水平的“DNA-RNA-蛋白”单向静止作业;
 
基因编辑技术:RNA水平的“蛋白-RNA-DNA”多向互动作业。
 
基因编辑技术作物有个“反基因编辑”(anti-CRISPR)调控被编辑基因组功能的问题。就特定群体或种类的特定遗传目标的基因驱动实现几率,转基因技术为50%,而基因编辑技术可在三代实现100%。因而,基因编辑技术的危害风险比转基因技术要来得更厉害和更隐蔽。

目标二:确保应对生物事件的能力

作者注:这个目标包括应对“大规模杀伤破坏武器“(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的恐怖袭击或战争进攻的内容。2016年,美国安全部门把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作物列入WMD战略威胁的列单。

目标三:确保生物国防减少生物事件的影响作用
 
目标四:针对生物事故,能迅速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作者注:按美国安全部门的阐释看,这个目标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基因技术武器进攻,做出有效防御(包括防疫),同时也能做出有效反击。

目标五:生物事故发生后,能尽快有效地恢复社区、经济和环境的原本正常安全的状态
 
作者注:

前阵子在G20(20国)农业部长会议上,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官方代表和科技界代表提出了一个政策性倡议:能否把生物污染(譬如基因污染和化工污染)的农田或生态恢复为原本或自然状态,应该是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标志或标准判断尺度。
 
就生物国防,“布萨特”规划强调联邦官方与盟国的合作。而上述五个措施显示,“斯洛特”政策强调本国地方整体,建议全球各国自主自愿、彼此合作,且合作能够达到多种多样和多层次目标。这个变化说明,在生物国防方面,美国也要逐步摆脱冷战时期形成的担当“世界警察”或“全球权力平衡”的角色,即全球在新的水平回到19世纪中后期的无序无极世界的地缘政治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白宫新发布的“斯洛特”政策公文说明,食品和药品(农业和药业)既是基因技术武器进攻的目标,基改食品药品又是用于生物武器恐怖袭击或发动生物战争的有效武器。鉴于农产品和药品的研发、生产和使用都很广泛且高度分散,白宫新政策公文建议主管部门拿出并获国会通过的“斯洛特”法规,通过现有的遍布全国和深入到每个社区的防疫系统和高校等系统,争取把强化的生物国防措施落实到全国各地的每个家庭人口及其所在的土地。
 
就农业而言,美国农业部为高等院校资助的基因技术科研项目几乎都与监控有关,这就相当于构成了遍布全国和深入每个社区农场的基因技术作物监测网络。在美国发生了麦田稻米混入基因作物,美国农业部就能及时发现并立即对作物和农田等采取封闭、销毁、善后处理和按协约通知盟国等等措施,就是因为有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项目的发现和报告。若是仅仅依靠美国农业部的人员做监测,那是很难深入到每个社区农场及其每公顷农田或每个运输储存设施的。有人说,美国当局对基改作物的管理很宽松云云,那是严重误导;事实上,美国当局的相关监控是很严格的,麦田稻米混入基改作物及其处理就是个例子。
 
实际上,美国国防部公告说明,该部门已经开始了旨在以基改农业技术及作物为武器的进攻的生物国防防御项目,叫“基因安全”、俗称“植物间谍”,即:用特定植物来监测国土、农田和农作物,期望能及时发现是否含有或潜藏着基因技术武器,以便在生物事件发生前或发生早期就能做出有效应对。
 
新发布的“斯洛特”政策公文还有个特点:把过去多年新生的生物国防术语词汇做了定义注释。譬如,
 
生物事件:

- 任何生物战或恐怖主义的行为;
- 涉及本战略覆盖范围的生物危害的犯罪行为;
- 本战略范围的生物危害对人类、动物、植物或环境造成危害的任何自然或偶发的事件。
 
生物武器相关:多边条约和安排以及国家或国际管制清单所覆盖的材料、设备、信息或技术可能被误用于(或滥用于)生物武器的设计、开发、生产和使用。
 
双重性:出于合法目的,但兼有可能为善意和恶意的应用。

相关文献:

1.美国白宫2018-09-18颁布的《国家生物国防战略》
NATIONAL BIODEFENSE STRATEGY,The White House, 2018

2.美国安全部门将基因编辑技术列入大规模杀伤破坏武器的列单
Statement for the Record Worldwide Threat Assessment of 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James R. Clapper,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February 9, 2016

3.美国国土安全部:生物武器攻击农业,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人口伤亡和国土危害,还可造成民众对食品供应和国家管理失去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危机
Biological Attack Fact Sheet: Human Pathogens, Biotoxins, and Agricultural Threats
Last Published Date: August 14, 2018

参考阅读:

1.人民日报媒体转发中国军报说明,基因武器杀伤力相当或超过核弹
警惕人类的末日杀手 国外基因武器研制大揭秘
解放军报,2000年12月06日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据称,美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毒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克,就可以使全球60亿人死于一旦。
 
2.新华社和军报就俄国美国的基因战而发表的述评:基因武器如何影响未来战争,新华网,2017年11月10日
美国情报机构把基因编辑技术列为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杀伤力巨大的“生物原子弹”,不动一兵一卒达成军事目的。基因武器隐蔽性极强,人们可以把基因武器做成一种“定时炸弹”,并且“倒计时”最长可达十年之久。这是基因武器与传统生物武器、化学武器最主要的区别。一旦基因武器投入使用,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3.中国的座上宾比尔盖兹在欧洲说,生物武器恐怖袭击杀伤力超过核弹战争。
Bioterrorism could kill more people than nuclear war, Bill Gates to warn world leaders.
Telegraph, munich. 18 FEBRUARY 2017
Bioterrorists could one day kill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an attack more deadly than nuclear war, Bill Gates will warn world leaders.
 
4.关于美国白宫颁发的生物国防“布萨特”规划的帖文:转基因正成为超过原子弹的杀伤武器,2010-10-08
 
5.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农业转基因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6-04-13
在我国随着转基因的应用,出现了非常多的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东西,有的也可能称为谣言。比如……转基因正成为超过原子弹的杀伤武器。有很多这样那样的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科学的说法,其实是谣言,都是毫无事实依据,也是被科学界一一否定了的。
 
就基因技术武器杀伤力和生物战争的公文或报道、中国农业部新闻发布会称之为“被科学界一一否定了的谣言”,即按照中国农业部说法,俄国当局、美国白宫及其北约盟国,还有中国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军方报刊等媒体,都在“造谣”。

注释:

[1] 所谓“布萨特”计划,是英文简称“BSAT”的音译,原文是“Biological Select Agents and Toxins”,意思是于利用生物手段的规模杀伤和防治杀伤相关的“生物国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行政命令说,“布萨特”计划是基于风险防治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计划,各部门必须在行政令签署后限定时间内全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