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东田:食品安全只能是撞大运?生态社区是办法!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7-12-18 阅读:3826 次
食物主权按:
所谓消费者的选择,不过是“在大毒、中毒、小毒中间撞大运”?中国社科院的邢东田老师认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出路在于抗衡当前恶性竞争的市场,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互助共赢的生态社区。有些人质疑生态社区是“小众”“小圈子”,产品种类太少,解决不了大众吃饭问题。邢老师答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在当前严峻形势下,小生产固然不能独善其身,所以我们需要大平台,需要“小众”在本地区联合起来,组成地区性联合体,合作互助,然后联合其他地区的平台,组成全国性生态社区联合体。联合,不仅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解决大众的吃饭问题!
2017年11月11-12日,人民食物主权年会“生态农业与合作实践”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思考者与行动者们齐聚一堂,分享经验,探索出路。在当前资本主义化工农业的枪林弹雨中,这样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紧迫。为将“吃饭”的权利紧紧握在人民的手中而不被剥夺,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分享与讨论的平台。人民食物主权正陆续推出本次年会的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讲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生态社区、生态健康等方面公益事业,与“无组织有秩序”诚信人脉平台的构建。目前正在策划与推动生态扶贫进社区、生态大健康与生态餐饮进万家等活动。
一、危机:食物主权 丧失殆尽
把饭吃好,人生头等大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古以来,吃饭就是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头等大事。一个社会解决不好吃饭问题,无论取得多大成就,也不能算是圆满。一个人解决吃不好饭问题,无论取得多大成就,也不能算是成功。
如何把饭吃好?首先要有选择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消费者的食物主权。如何实现食物主权?食物属于“信任品”,安全第一。动物不吃不认识的食物,人类不食来历不明之物,天经地义!消费者对食物的知情,是天赋第一人权的必要前提!
保证食物安全,消费者需要知道生产者、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是否靠谱,即“三靠谱”。我的餐桌我做主,知情才能保安全。
恶性竞争市场下不可能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遗憾的是,目前的恶性竞争市场,风险信息高度不对称,“知情”难以实现。在恶性市场中,消费者容易得到的信息只有两个,食物的价格与色香味形,而最重要的关乎消费者身家性命的安全情况,却很难搞清楚。
于是乎,卖家就在价格与色香味形上大做文章。广告满天飞,真假难辨!恶性市场中,消费者丧失了对食品安全的知情权,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状态。尤其是在当前化学食物泛滥、社会普遍失信的条件下,所谓的选择,不过是在大毒、中毒、小毒(=无毒?)中间撞大运!
恶性市场有三个特点:价格极不合理,诚信极难建立,责任极难到位。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优化资源配置,价格降低,质量提高。但在目前的恶性竞争市场中,产品价格并不是围绕价值波动,而是与产品价值严重背离,且不断趋下。一个壮劳力在家种地一年,收入不如进城打工一个月。粮食收购价格低,农业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要么不生产,要生产就胡乱添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就产生了。
恶性市场的第二个特点是缺乏诚信。诚信是公平交易的前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诚信的建立,需要有长期的交往与合作,需要有知根知底的了解。恶性市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生人之间的偶然的、随机的、一次性的金钱交易,信任很难建立。在激烈的恶性竞争裹挟与短期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城里人给乡下人造假,乡下人给城里人下毒,就成为恶性市场的常态。
第三个特点是责任不到位。恶性市场实行第三机构方担保,产品责任承担者与质量控制者不是同一主体,前者无法保证产品质量,法律责任与实际担当严重错位。而且,从自身利益出发,第三方担保机构更倾向于掩盖而不是揭露问题,更倾向于和生产者勾结,共同对付消费者。加上不同岗位与环节之间总有模糊地带,从而使责任很难落实到位。所以尽管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责任制度,采取了各种现代化的溯源追责手段,但实际效果很差。可以说,第三方机构担保,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大悖论。
这样看来,恶性竞争市场,是一个与化学农业相配套,以GDP为最高目标的价格极不合理,信息极不对称,诚信极端缺乏,责权利严重错位,生产者被打压、消费者被误导的人与人严重对立的市场。生产、销售、消费三者,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恶性竞争迫使参与者处于敌对零和博弈状态。更深一步,在恶性市场条件下,生态农业无法良性发展,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人民的食物主权,难以实现。
二、生态社区 合助共赢
生态社区:一种新型合作模式
为避免化学食物毒害,本世纪初以来,一批有识之士,生态文明的先行者,开始探索如何克服恶性市场弊端,走生态文明之路。由此而开创了中国生态运动。
生态运动中,通过陌生人熟人化,逐步建立起一批生态社区(也称为CSA,生态熟人朋友圈等),一种由生态消费者、生产者、专业人士组成的以线下交往为前提的城乡互助合作共赢的新型生存共同体。生态社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组建良性市场,实现生态产品的公平交易。
生态社区基本特征:
1. 不是以GDP为最高追求目标,而是以参与者的健康安全与生态环保为最高目标。
2. 不是人与人对立的零和博弈,而是生产者消费者利益高度一致,互助共赢。
3. 不是以城乡对立为前提,而是以城乡互信合作为前提。
4. 不是以物(产品)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特别强调:产品是人格的体现,靠谱的人,生产靠谱的产品,技术水平低,可以提高。不靠谱的人,技术往往会成为他们造假的手段。
5. 不是以弱肉强食的市场为主导,不是生产者被打压、消费者被误导,不是一个个孤立无缘的弱势群体,而是生产者消费者共同掌握食物主权,我的餐桌我做主,真正实现了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遍布全国的生态社区有如雨后春笋,而且生态社区良性市场形式多样,目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以生产者(包括生产合作社)为主导的产品配送群;以消费者(包括消费合作)为主导的产品团购群;以第三方为主导产销面对面的生态农夫市集;以第三方为主导产消线下经常交往的生态产品商店、生态餐厅、养生馆等。它们具有共同的运行规则,这种规则恰恰是与恶性竞争市场相对抗的。
生态社区的行为准则:
1. 生态。生产上坚持蒋高明教授提出的“六不用”(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地膜,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转基因),消费上坚持有益于环境保护与个人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2. 诚信。遵循“三靠谱”(靠谱的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环境、生产经营方式)。对于涉及到产品安全、社区成员交往等方面的公共问题,都必须公开透明,实事求是。没有做到“六不用”并不可怕,技能可以逐步提高;没有做到却宣称做到了,问题性质就变了。一旦突破诚信底线,必将为生态社区所驱逐。
3. 友善。生态社区成员都是有着共同生态追求的彼此有相当了解的朋友。一是要经常联系,二是要与人为善。如果认为其他生态朋友有问题,应当直接交流沟通。坚决反对没有根据的猜疑,特别是公开质疑与指责(除非有证据证明是造假)。
4. 互助。把生态朋友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生态朋友有困难,大家都应尽可能地予以帮助。这一条,现在还只是希望,只是自律。随着生态事业的发展,应当有制度性的保障,如建立生态社区互助基金等。
那么生态社区的信任保障机制何以建立呢?
一方面,保持合理的价格,让农业劳动价值得到承认;加上长期合作,生产者能够取得稳定的预期收益,造假动机便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消费者与生产者频繁交往,高度参与生产销售过程,信息对称;生产者以自己的信誉为自己的产品做担保,责任落实到人,这样造假成本便非常高。一低一高,构成生态社区信任的的制度保障。
链接生产和消费,创造生存共同体
生态社区,不是单纯的产品交易市场,而是参与者在高风险、低质量的社会环境中,共同创建和维护的低风险、高品质的互助共赢的生存共同体。
它首先大大降低了参与者的生活成本和风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安全度。其次,通过资源共享,不仅解决了信息对称问题,还克服了个人专业与知识的局限,取长补短,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生产消费形成合力,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改变了消费者生产者同受压迫、力量分散的格局。再有,这样一个社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高效率的自我纠错机制,如果有谁在生态社区搞零和游戏,很快就会被抛弃。
生态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共建共享生态社区,互助合作,双向脱贫(生态之贫,经济之贫)。
对于生态生产者来说,在社会诚信大面积崩溃、信息严重不对称、劣质产品充斥、消费者如惊弓之鸟的恶性竞争市场,很难生存下去。生态农业的价值,只有在生态社区中,才会得到真正承认。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参加生态社区,除非全部自己生产或有其他特殊来源。只有在生态社区,消费者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天赋第一人权——食物主权。
三、生态社区大联合,条件已经成熟
生态社区的产生,是中国生态文明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有如当年的红色根据地,生态社区是生态文明先行者在恶性市场、GDP世界白色化学污染环境中,创建的生态文明的绿色根据地。生态社区不仅是合作经济的典范,更是生态文明的种子。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新时代生态文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团结一致,将生态社区城乡互助合作共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全社会,实现生态农业从小众向大众的历史性突破!
生态社区良性市场从小众走向大众,首先要形成生全国性大联合,形成全国性生态平台。经过十几个年头的不懈努力,中国生态运动,已经完成了理论准备,并取得很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生态运动中,造就和培育了一批有理想、有热情、有经验,希望做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生态中坚力量。他们在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生态绿色根据地生态社区。
各地生态社区朋友,迫切希望联合起来,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建立保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群众开始觉醒,对大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改变目前恶劣的生态状况。
“十三五”规划确定,绿色是未来发展的主题。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更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发展生态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都在争先恐后地制定规划,积极推动生态事业与产业的发展。
有些人质疑生态社区是“小众”“小圈子”,产品种类太少,解决不了大众吃饭问题,而予以否定。在当前严峻形势下,小生产固然不能独善其身,所以我们需要大平台,需要“小众”在本地区联合起来,组成地区性联合体,合作互助,然后联合其他地区的平台,组成全国性生态社区联合体。联合,不仅是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解决大众的吃饭问题。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小众汇集,就是大众。小生产大平台,历史早已证明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方式。历史上,一家家农户,支撑了伟大的中华帝国;小米加步枪,解放全中国。组织无拘大小,关键是用什么方式把各个分散的组织与个人,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有效实现信息、人员与产品的交流。
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