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前三十年,毛主席反思苏联集体农庄只有农业的错误做法,适时提出农村也要发展工业的目标。而对于教育卫生等事业,毛主席又提出“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等目标。
分田到户以来,村社共同体的解体,农民的去组织化,才是贫困的结构性原因。只有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而不是从属和依附于资本,才能有效地对接市场和国家政策,彻底摆脱贫困。
即便是在分田到户、人心向私的大潮中,史来贺仍然能够抵住压力,组织社员共同讨论保住集体经济,“不弃贫寒”,为今天共同富裕的明星村铺平了道路。
格瓦拉的看法跟毛泽东有不少相通之处。今天是切·格瓦拉90岁生日,让我们重温格瓦拉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评,并从中汲取营养吧。
比《白鹿原》恢宏,比《平凡的世界》厚重,它记录了一条未走完的农村合作化道路。柳青曾对女儿说:“下一个时代,你们会右,也许右得不能再右了,走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回过头来再寻找正确的路”。
李昌平的这篇文章驳斥了两种解决三农问题的错误观点,分别为“消灭小农论”和“兼并小农论”,并提出小农组织化才是三农问题的出路,
在农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放弃幻想,需要参照中国自己的历史资源和实践经验。贵州大坝村曾和全国其他地区的许多农村一样是一个“空壳村”,却在近五年里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为基础三产融合的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