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所与河海共生的流域学校
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学习纪事
台江从过去的内海,经过曾文溪与盐水溪夹带泥沙缓缓堆砌,经过四百年而成今日的安南区。走到台江才知何谓「沧海桑田」。这是一篇纪录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把台江流域当成学校,深耕台江文化的努力。
沧海桑田—台江随想
台湾的小区大学运动走过16年,从面向都市走向农村,从农村扎根乡土,开拓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深耕文化运动,为的是把握先民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的地方生活特色延续下去,小区大学运动者开始了以保存在地风土知识,与纪录地方人文生活特色的「地方学」运动。
在台南市安南区,这里是郑成功率军登陆台湾时所称的「大员」,在这里明郑王朝击败荷兰人进而统治全台,让台湾首次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重要历史地区,过去也是过去的台江内海,在这里有台湾四百年史的起源。
如果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那么台湾人的历史就应该要从台江开始说起。而这段历史,不可避免的面对明郑时期的大航海时代,而台江则想必就是这一场历史时代剧的舞台中心。
在台江可以读自然与人文的历史,台湾的历史也是河海的历史。站在堤防,你仍然可以看到近百年的活历史仍然缓缓前行,那是八田与一开凿的嘉南大圳,在今天依旧在台江接上大海,流向黑水沟,又奔流回到八田的故乡。
问路要如何搭乘公交车前往台江,才知道人家唤台江叫「海尾」,意思或许是海的尽头,城市边缘。现今的台江,也许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台南核心市区边缘的渔村地区。但是对于台江分校的师生而言,台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塭仔代表的养殖渔业跟河岸滩地,是每个台江人的记忆,也是维系台江人认同根源所在。
从「大庙兴学」到「流域学校」
(台江 流域学校的推手——台南社大台江分校执行长吴茂成)
吴茂成执行长则是打造台江水乡再造梦想的共同执笔人之一。台江分校以海尾朝皇宫为台江的故乡学习运动,以「大庙兴学」为口号与策略,藉由地方上传统庄头庙认同与网络,发起一场台江在地新生活文化的学习运动。
近年起,台江分校又再度以台江与水紧密相关的流域生活文化为核心,邀集台江河川流域内的国高中小学、大庙小区,培育河川文化、环境教育与公民参与河川治理的人才,组织一个新的平台称之为「台江流域学校」。
吴茂成执行长解释,台江流域学校有四个重点,一、是以社大分校为发动机,串连出国中小的河川环境社群;二、配合教师培训,研发出具有在地性的知识课程。第三是结合大庙、小区、培育山海圳绿道志工群,举行河川会议、搭设台江河川治理的参与管道,建立「公私协力治理」的平台。最后一项工作则是举办「河川NGO智库会议」,联合高等教育机构与在地中小学、社大等环境生态专家,建构台江的「流域知识库」。
(吴茂成解释流域学校的概念)
守护故乡:小台江、引水人、生态达人
台江分校的流域社群网络当中,还有一支很特别的队伍小台江—以台江地区青少年为主的少年队伍,每个月都有巡守活动,让在地的青少年在铁马骑行的乐趣当中认识乡土守护流域环境。每年的六七月更会举办青春夜行活动。
藉由乡土行脚,考验青少年的耐性与毅力,同时也成为了这群孩子们另类的成年礼,为孩子留下成长岁月里,珍贵的童年与乡土回忆。
「从小培养起对小区事务的参与,大概是这些孩子一辈子也忘不了家乡经验一部分吧?」笔者暗忖。
高毓莹老师是小台江队员的家长,也是嘉南医药大学的教授,专长于检验科学,从小台江的引水人—取意为引导者、陪伴者,高毓莹是家长,从此也成为台江分校的教师,为深耕台江、守护流域贡献专长。
(高毓莹老师既是老师、也是家长,更是流域学校的热心志工!)
6月8日在海尾朝皇宫的台江分校校本部举办一场「培力工作坊」,为台江的教师、小区志工、巡守队员一同认识河川流域环境问题。高毓莹老师为在地的教师、家长、小区志工培训基础的河川水质检测能力。中午,高毓莹与生态达人庄孟宪带着将近三十位伙伴到盐水溪的高滩地进行培训。
庄孟宪是台南社大环境学程的召集人,这一天中午,他负责带领大家到高滩地上认识土泥,教大家用简易目测底泥土质的辨识方法。他身旁两个十岁上下的宝贝儿子则充当助教,踩着雨鞋拎着水桶,熟门熟路地在红树林滩地里面钻进钻出,忙着帮老爸找出各种台江的本土招潮蟹。
(庄孟宪老师与他的两个宝贝助手)
课程结束,把招潮蟹送回滩地后,庄孟宪老师骑摩托车带着两个宝贝儿子挥手离去。对这群台江子弟而言,守护环境,不需要高端科技跟一身专业与装备,守护环境就跟出门买菜、接送小孩上学一如平常。
我指着北方另一条溪口问,那是曾文溪?…再问鹿耳门方向那是不是那?面对我这个外地客怪里怪气的问题,吴茂成爽快的说:「你初初来到台江,在这个湿地内你不容易搞清楚方向。来!我带你走一圈,你就会知道方向了。」
「来喔!大家一起去绕一下四草湖,再回去大庙。」
吴茂成随即吆喝大家绕行到四草湖。坦白说,即便绕了台江一大圈,作为一个台北来的外地客,仍然分辨不清楚哪里是国家公园?哪里是盐水溪?哪里是嘉南大圳?更不清楚到底曾文溪现在在哪个方位?
但是我很清楚感受到,这种环境与历程培养出来的志工,不是普通的志工,他们有极强的台江认同感与流域知识,彼此之间随着共同生活与陪伴成长,形成高度的小区共同体意识。这跟一般小区巡守队不同。他们是独一无二的,跟着流域风土与地方社会而相伴形成,只属于台江的流域小区环境保护团队。
翁育民老师:走读小区该教什么?
翁育民是在地长安小学的老师,学校师生的参与也是吴茂成规划流域社群的重要组成部份,工作坊下午由他分享以学校为基地的教案课程设计。翁老师问:在以河流漫布的台江地区,带学童骑单车走读小区该教什么?
(翁育民老师抛出问题:台江的学校有责任要带孩子学习台江流域跟人文风土。)
从上路前的交通安全、认识单车开始;从骑行当中体会一种慢行节能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美学。当学童在堤防上看到一个拉二胡的老人,学童自动停下来,在夕阳下跟老人一起共享这个属于台江的闲暇与古早音乐情趣。
教大家在熟悉的台江渔塭地景当中,认识地方的特产特色;教学生从台江由海到河的变迁当中,体会沧海桑田的自然演化。在嘉南大圳的水利设施当中,教学童饮水思源与感恩前人。在水岸旁边学会环境保护、学会台江人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人与水的共生、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的并存、人与故乡的情感自然而然融合构成台江地方的整体生活。
(老师、家长与小区志工一起讨论如何设计出台江流域学校的教案课程)
(大家一起动手设计,流域学校该教会孩子台江的流域文化。)
热爱台江流域风土的台江人
叫人感动的是,在台南古都旁边的渔村河岸,有这么多故事跟热爱乡土的人们,也许在台17在线开车几分钟一不小心就错过了。台江流域包含着这么多的风土特色、故乡魅力、台江人热爱乡土的温度让人印象感动。
在我看来,台江透过「流域学校」构想串连出学校与小区组织是一种创新的小区运动。流域学校不同于一般的河川巡守志工,而是一种与生活无缝接轨的自然融合,在生活、生态、文史与河川治理等公共议题当中,去展现一种新的可能,守护台江流域为在地生活的自然延伸,真正与河海共生的小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