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味情真——香港新界古洞村的手工酱油制作坊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5-09-30     阅读:3143 次

食物主权按:近年来,由于转基因大豆在全球的霸权销售,非转基因大豆的销路越来越乍。酱油本是大量使用非转基因大豆的产品,也由于工业化的生产,而放弃大豆发酵这一过程,转而使用合成氨基酸液体,另外再加色素和调味剂使其具有酱色和咸味。香港新界上水的古洞村,由于被纳入香港新界东北发展计划区内,面临农地征收和被迫拆迁的困境。人民食物主权志愿者、古洞社区工作者周豁然为了保留古洞村百年历史的手工业,组织老工匠开设手工酱油制作坊。与化学酱油相比,手工的制作需要六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完成黄豆的炖煮入缸,然后再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日晒发酵完毕。不过,慢工出细活,最后的成品可是生态、健康的鲜味酱油哦!

 

文字:张仙珍、周豁然(古洞小区工作者、酱油工作坊学员、人民食物主权志愿者)


相片:Connie及张先生(古洞  酱油工作坊学员、古洞村村民)

鸣谢:邹广存(古洞  酱油工作坊导师、手工酱油酿造工艺传承人)


 

香港新界上水古洞村的在地居民组织”古洞北发展关注组”于20157月开办天然生晒靓豉油 工作坊系列@古洞。这篇文章记录了这次活动的缘起及酱油制作的过程。

  在华人世界中,黄豆制品是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包括豆浆、豆花、豆腐、豆皮等等,多不胜数。我们当然不能忘记,几乎每顿饭都会用上的豉油(酱油)啦!


  豉油蒸鱼、豉油王大虾、豉油鸡翼等港式菜肴,是我们的共同记忆啊!如果世上没有豉油,实在很难想象,我们该少了多少乐趣!(苦了素食者,豉油该还有其他用途吧......


  你可有试着审视自己的进食习惯,还记得上一顿饭、昨天都吃了什么吗?有什么味道?有哪些感觉在你心中浮现吗?想必十之八九都答不上来吧!


  明白了。都市的生活节奏何其急速,去餐厅吃饭,最好一坐下就有吃的放上来填肚,只要能入口可以。有的时候还要争取时间,边吃饭边办公边追看电视剧,谁有这份心思去细心思考粮食的生产过程、食物的烹调过程,做菜的的人有没有用心呢?


  过去十几年,不时传来化工食品厂利用合成氨基酸液体制作酱油,在超市里贩卖的新闻。大家对于市售品牌酱油的印象大打折扣。而且这些年来卫生部门推动少盐、少糖、少油的”健康饮食习惯”,上班族大多在外用餐,外面餐厅的菜味道浓,家里做饭的机会又大幅减少,渐渐地,我们都不太在意家里放着的那瓶酱油有否鲜味,或者只有咸味。看看瓶身的标签,尽是各种增味剂、防腐剂和各种E字开头的色素。


  人大了,开始会想念从前的味道。香港仔打捞的渔获打出来的鱼蛋(鱼丸)、元朗鱼塘的乌头鱼、锦田出产的丝苗米、大澳虾膏、杂货店老板娘自己腌制的咸柠檬、咸 菜等等,可惜因各种原因而消失。于是,我们带着一种”想吃从前的味”的想望,开始探索位于香港新界上水区的古洞村的在地小区资源。


  古洞村拥有逾百年历史,不久(三十年)前仍然是自给自足的乡村小区聚落,村民自家种菜(本地人称为”耕菜园”)、养鸡、养猪、酿酒、酿酱油、制豆腐腐竹,又 在村里开设大大小小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厂,以多样的产业撑起了几代人的生活。全盛时期,古洞村内共有十多间酱园,供应香港大部分连锁食店,也有部分外销。


  老村民之一,我们的手工酱油制作传承人邹广存,在古洞居住了超过半世纪。存叔于1951年从广东省中部惠州龙门县逃难到香港,自年少已开始不同的工作,加上他 拥有无穷的求知欲,很多事情都能无师自通,或请教一下专家就自己动手钻研。是以存叔得以完成许多创举:独力为儿女的婚事预备了十桌酒席、为了盖坚实的混凝 土房子而当上建筑监工(在此之前他只盖过泥坯房)、学会酿酒,做粄做粿,还学会了做天然手工酱油。


  论酱油的质量,怎样才算好?其实很难说得准。酱油的味道,其实可以细分为豉味和咸味。手工制作的酱油,其精粹更在于拿捏豉味、咸味之间的平衡。要有豉味,唯 有给予足够时间日晒,至少六个月的酿造时间是免不了的。所谓豉(鲜味)、咸平衡,就依赖师傅老道的经验和手艺,按不同酱油类型和用途,将新酿造好的和沉淀 已久的老酱油进行勾兑。过往未有食品科学相关的检测仪器,酱园师傅全凭经验把握每缸酱油的味道,因此每缸酱油的味道可谓独一无二的,实在可以尝出其中细微 之别。今人味觉可能没有那么敏锐,但至少我们还知道去判别酱油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天然。


  存叔手工酿造的豉油只用黄豆、海盐、面粉和水,不加色素、防腐剂或一切化学物品,以无比的耐心在太阳底下日晒,静静等待酿出满室豉油香的一天。酿好的豉油,存叔不收分文送给隔壁亲友,共享快乐。天然手工酿造、发自内心的纯粹分享,为他的豉油添加了很多独特的味道呢!


  2016年初,存叔和我们将把酱油带到周边的假日农夫市集,希望大家都能尝到幸福的感觉!


家用酱油制作所需材料:
黄豆1斤(或黑豆、小麦、大麦等谷物)

面粉0.5

1

3.5

酱油曲8-10 

耐心 + 爱心 + 细心 无限

 

天然生晒”酱油的六个基本步骤

 

第一天1、黄豆洗净泡水45小时

 

2、炖煮黄豆(广府话称为”烚熟”)至软身,水分收干,不需揭盖,置锅中待一晚。
提示:读者们也可以用电饭煲煮豆,笔者试过2次,但不容易把豆子从外到内煮软;用此方法炖煮的黄豆所释放的蛋白质甜度,确实不如用大锅煮出来的


第二天3、次日清早,在面粉中加入曲菌(酱油曲,广府话称”豉油璜”),混合均匀,再把拌好的面粉和黄豆混合(比例为1份黄豆、1/2份面粉)
提示:拌好的曲菌、面粉、黄豆混合物经发酵后称”豉油璜”,发酵过程称为”发璜”,”璜”字字义上解玉佩,相信取其呈现黄色之故

 

4、置于阴凉通风,约为27-30摄氏度的室内地方发酵23天,不时翻转,确保底部的豆子不因发酵产生的热力而发黑,成功发酵的豉油璜呈黄绿色。
在家制作可使用”窝栏”(一种竹篾编制的盛器,见下图)充当发酵床。


图解:发酵床底部必须保持通风。我们的发酵床是利用废弃的木制栈板,拆除木条重新拼凑而成,底部留有缝隙,上铺绢布;发酵时豆子成行,高低有致而非平面铺放。

图解:过几小时后豆子会产生显著变化,开始成堆形成板结,呈黄绿色,只要不变黑便是成功,下图是发酵一天的情形,未够成熟


图解:33度室温下发酵两天的情形,呈现深黄绿色,已经有点发酵过度,必须尽快落缸了

第四天之后5、预备瓦缸,调好盐水,把发好的豉油璜倒入,放户外地方利用紫外线进行发酵

 

 

提示:调制盐水,用未煮过的凉水就可以了,如果家里有密度表,也可以量一下盐水浓度,此时理想咸度约为15


图解:师傅明言,盐、水比例并无准则,大抵上以豉油璜完全浸泡在水里为标准

 

 

6、日晒期间,过几天翻转豉油璜,使底部的也可以晒到太阳,3个月后可榨取酱油进行第二轮酿造,剩下的豆渣加调味可煮成豆酱。


提示:老式酱园一般用瓦缸承载豉油璜,以竹篾作支架、沥青纸作面层防水物料的尖顶帽子覆盖,缺点是每天要把盖子打开容量为300公升;部分酱园兼用内含 量3000公升的不锈钢缸,上覆以透明玻璃,减少了戴帽脱帽带来的额外工序,在家制作可使用小个的瓦盆(本地称”黄盆”或”泥盆”)


后续

  

  发酵既是为了保存食物,也改变了食物的风味。手工酱油制作的精粹,在于借用阳光(准确来说是紫外线)的力量,使经过发酵的豆子或其他谷物进一步分解。过程 中,其所蕴含的蛋白质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氨基酸,形成酱油的豉味,即鲜味。酱油成品的氨基酸含量越高,鲜味即越重,质量也越高。所谓头发豉油,或其他化 学豉油,不经天然日晒程序发酵,而使用合成的氨基酸液体,加上色素、调味,使成品看起来是豉油的酱色,但理应只有咸味。
  

 入缸后的酱油经三个月日晒,成为半制成品。这个时候可以过滤酱油汁液,剩余豆渣加入适量辣椒粉、蒜、糖,加入烹煮成豆酱。经过隔渣滴漏的酱油,再经日晒三个月,抽酱液加热后就可以存放备用。只要酱油不经勾兑稀释,咸度充分, 不加防腐剂不放冰箱也没问题。


  来年我们将响应本地组织”港嘢”的疯狂黄豆计划,一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种植黄豆,也会跟其他本地小农协作,使用本地出产的大豆制作酱油!


BOX

 

  “古洞北发展关注组”于2012年成立,持续关注新界东北规划动向,致力维护村民权益,推动小区网络发展,通过小区组织、营造及社会行动,团结古洞村居民、农户及手工业者,守护家园,坚持不迁、不拆、不移。


Facebook
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古洞北发展关注组-344854468935977/


电邮:kwu.tung@yahoo.com.hk


  “港 嘢”是一个支持本地农业和日常用品生产的行动。 藉着参与生产,将新界有机农场的蔬果和酱园的传统天然生晒酱料烹煮成简朴素食,带到城市的餐桌上,分享本地农业和生产的故事,感受在地饮食的鲜美,实践对 人与大自然友善的本土小区经济,一起关心和思考香港城乡共生的可能性。


Facebook
专页:www.facebook.com.hk/kongyeahkongyeah


电邮:kongyeah2014@gmail.com